山西同文职业技术学院改革发展
“十四五”规划(草案)
第一部分 学院“十四五”规划的背景和基础
一、发展背景
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发表了重要讲话和指示,中共中央、国务院主持召开了全国教育大会,强调了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会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职业教育是区别于普通教育的类型教育,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并对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事业和职教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和举措。为了深入贯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2019年5月,教育部、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双高计划”);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了《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对健全职业学校评价从德技并修、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学生获取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毕业生就业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提出了具体要求。2020年10月,山西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山西省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行动计划》,提出了山西省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具体举措。
总之,职业教育面临新时代、新起点、新形势、新任务,前途光明,责任重大,任务艰巨,需要我们同心同德,开拓创新,精准施策,共谋发展。
二、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山西同文职业技术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职业教育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深入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在省教育厅、上级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怀、指导和大力支持下,经过全院师生的努力奋斗,较好的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的各项工作任务,实现了“十三五”规划的圆满收官,为“十四五”改革,建设和发展奠定了扎实良好的基础。
(一)办学实力显著提升
经过“十三五”期间建设发展,学院占地面积190748平方米,校舍建筑达到面积60000平方米,比“十三五”期末增长37%,固定资产总值达到3亿余元,教学科研设备总值达到1899.8995万元,图书馆藏书达到33.39万册。学院建有现代化的教学大楼2座,图书馆1个,标准化体育场1个,文体活动中心1座,智慧教室20个,语音教室2个,教学用计算机房4个,学院设有医学护理、医学技术、经济管理、工程技术、药学、铁道运输六个实训中心,共配有校内实验实训场所48个,校外实训基地65个,并建有条件优越、设施齐备的学生公寓楼5幢,双层学生餐厅一座,教师公寓1幢。学院绿化面积达55%。学院现有专任教师292名,教师队伍中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58名,具有研究生学历的45名,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初具规模,学院现有高等职业教育专业30个,比“十三五”期末增长33%,在校生7000余人(含扩招退役军人3000余人),比“十三五”期末增长69%,办学规模和办学水平进入全省民办高校前列。
(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经过五年的建设,学院内部管理机构基本完善,机构职责基本明确,管理工作运行正常。
根据教育部《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要求,学院已建立了党务管理、行政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师资及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后勤管理、安全管理等各项管理规章制度,满足了学院各项工作运行及管理的需要,确保了教学和其它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教育教学成效明显
“十三五”期间,学院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业对人才的需求,积极发展高职教育专业,扩大高职教育培养规模,并积极探索和建设基于办学条件并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短缺专业。逐渐形成了以医学护理、经济管理、工程技术等大类专业为主体的专业格局,专业设置达到30个,2018年学院护理专业被评为“山西省高等职业教育骨干专业”建设项目,学院多名教师和学生在国家和省级技能大赛中获奖。
(四)产教融合步伐加快
学院突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加强与用人单位沟通与交流,把产业需求贯穿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学活动始终,把突出学生实用技能和职业素养训练作为重点,扎实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在联合培养人才方面探索“订单式”培养模式,相继与解放军第四医学中心、第五医学中心、第六医学中心、第三医学中心、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北京航空总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北京朝阳急诊抢救中心、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山西省大医院、山西省人民医院、山西省第二人民医院、山西省第三人民医院、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汾矿集团、凯嘉集团、路鑫集团、山西安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开展校企合作。在专业对接、课程建设、人才培养、就业与共同发展等方面加强合作,提高了学院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逐步形成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办学特色和优势,校企合作单位达到了65家,2019年6月,学院“中药学”专业被确定为山西省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2020年,学院两个专业被省教育厅确定为“1+X证书”试点专业。
(五)教师队伍素质提升
通过“十三五”的建设,专任教师队伍总量达到292人,初步建成一支热爱职业教育事业、乐于奉献、结构基本合理、较为稳定、满足学院人才培养需要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占比达到35%。
(六)实训条件明显改善
“十三五”期间,在已有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校内实训设施建设,本着强化基础、优化功能、突出重点的原则,优先建设专业学生规模较大、基础性强、可满足多门课程实训、专业发展前景较好的实训室(场)。到2020年,全院校内实验实训室(场)已达到48个。
(七)就业质量不断提高
“十三五”期间,学院毕业生实现并保持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均达到90%以上,大多数毕业生有较为满意而稳定的就业岗位,学生自主创业率有明显增长,逐步形成就业带动招生,招生保障教学,教学促进就业的良性循环的办学格局。
(八)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十三五”期间,学院发挥办学资源优势,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开展各项培训工作,培训人数达到上千人次,被山西省卫计委、山西省人社厅、山西省教育厅、山西省护贫办评为2017年度“山西护工”培训就业计划工作成绩突出单位,被介休市确定为“全民技能”培训定点单位,2019年,学院响应国家高职扩招100万的号召,扩招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学生3000余名,走在全省高职院校前列。
(九)校园文化特色彰显
“十三五”期间,学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注重校园文化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将介休市以“慈孝文化”为特色的地域文化、行业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形成特有的校园文化。为学生的职业道德的养成、健康成人成才创造有利软硬环境。学院辅导员李芝娟被评为“介休好人”候选人。
(十)党建引领显著加强
“十三五”期间,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关心帮助下,我院紧紧围绕党建工作的重点任务安排,扎实的做好党建工作,促进了学院的健康发展。通过加强领导、建立和落实党建工作目标责任制,扎实推进了基层组织建设,各类党建制度不断完善,“三支队伍”配备基本到位,党建水平不断提升;通过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提高了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能力;通过强化理论学习,促使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不断提高。2019年,我院党组织先后被评为晋中市“市级‘双强六好’示范党组织”及山西省“省级‘双强六好’示范党组织”。
(十一)办学声誉显著提升
2016年以来,学院连续被晋中市人民政府评为“国防教育先进单位”、“国防教育示范学校”;2017年5月被评为“2016年度山西省高校综合治理考评先进单位”;2018年2月被教育部评选为“国家级国防教育特色学校”;2018年6月被评为2017年山西省创建“平安校园”工作先进单位;2020年被省民办教育协会评选为“坚守使命,尽责担当”先进单位。
第二部分 学院“十四五”改革和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全面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和山西省人民政府《山西省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行动计划》,加强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目标,以服务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就业为导向、立足晋中、面向山西、幅射全国,提质培优,增值赋能,进一步优化办学机制,提高办学水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国内国际双循环建设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发展战略
1.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党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的总目标,不断完善立德树人的全方位育人体系,坚持“质量、特色、创新”的总体发展战略,走质量和特色之路,以质量提水平,以改革促创新,以特色促发展,创造条件适时启动新校区建设,扩展办学空间,优化育人环境。
2.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内涵发展为主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规范管理为依托,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大力加强内涵建设,着力增强学院发展的软实力。
3.坚持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和办学规律
坚持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注重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实践,走特色发展之路。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式、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社会服务、内部管理、毕业生就业工作、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逐步凸显职业教育特色。
4.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坚持正确处理招生、培养、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关系,逐步构建“招生—培养—就业”良性互动循环机制,促进学院良性、健康发展。
三、“十四五”时期学院发展的主要目标
到2025年,全日制在校生规模保持在5000人左右;教职工数量和结构满足办学需要和国家办学水平评估标准。积极开展继续教育和社会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
以服务山西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主线,进一步拓宽服务面向,以提高质量为抓手,持续推进各项内涵建设,积蓄力量,苦练内功。到“十四五”末,在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更加凸显、专业结构日趋合理、内部管理进一步完善、办学活力进一步增强、办学实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升的基础上,把学院建设成为山西省高水平职业院校。
四、发展思路
1.突出工作重点
把基础建设和基础性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以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管理队伍建设、实验实训设施建设、内部管理制度等基础性建设为重点,每年抓实抓好一、两项带有全局性的工作。经过五年的努力,形成主线明晰、重点突出、各项工作相得益彰、全面进步的良性工作格局。
2.优化治理结构
深化学院治理结构,进一步明确理事会、学院和系部的办学职责、权利与义务,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在办学中的作用;依据市场需求,积极调整专业结构,初步形成与市场和产业链对接的、具有学院自身办学优势和特色的专业群结构;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结构,强化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在队伍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能力结构、“双师”结构、年龄结构等改善上下功夫;根据有利于专业和专业群建设、便于管理的原则,适时调整教学系(部)结构和职责。
3.加强院系管理
进一步深化院系两级管理。完善以学校为主导、以系部为主体的办学体制,进一步理顺院系两级关系,实行管理重心下移,权力下放,增强系部办学活力,充分发挥系部的办学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职责清晰、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管理体制,全面增强学校管理和服务能力,构建完备的“三全育人”体系。
4.强化部门职能。
根据需要,实施内部机构改革,逐步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管理运行机制,强化部门职能;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和管理,做好教师职称评审工作,明确各类人员职责,建立健全考核评价和奖罚机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逐步实行优质优酬,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强化教学和学生管理,规范教学过程和学生日常管理,保障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能,确保教学和日常工作开支;进一步完善各项内部管理规章制度,为教学、管理、发展和提高学院的育人水平提供科学、规范的制度保障。
5.提高培养质量
进一步加强党建引领,推动学院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创新,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推进“三教改革”,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强化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健全德技并修育人机制,进一步完善诊断改进和质量保证工作机制,推进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6.培育办学特色
要充分利用学院现有办学基础和优势,积极培育特色要素和特色项目。在探索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社会服务能力、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内部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力争探索出具有鲜明个性的特色。
五、主要任务
1.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
(1)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工作
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民办学校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试行)》,按照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牢牢把握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话语权,提高全体党员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增强全体党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进一步加强学校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完善党组织设置,健全党组织参与决策和监督机制,继续选好配强思政工作和党务工作队伍,做好发展党员和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有针对性地加强和创新党支部建设,“十四五”期间要完成学院党委和基层党支部的换届改选工作,进一步发挥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不断增强基层党支部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2)推进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
贯彻落实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加强党委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机制,以培育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有作为、有品质、有修养的大学生为目标。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一体化,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方法和载体,完善思政课集体备课制度,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感和针对性、实效性,打造1个省级思想教育工作室,培育2个特色文化育人品牌,打造30门思政微课。
2.持续改进办学条件
严格按照专科高职院校设置标准,加大基础建设、改善基本办学条件,引进新设备、新技术,增加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化实训项目。在已有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基础上,挖掘学院财力,争取民办教育专项资金支持,进一步加强校内实训设施建设,本着强化基础、优化功能、突出重点的原则,优先建设专业学生规模较大、基础性强、可满足多门课程实训、专业发展前景较好的实训室(场),改善学院艺术教育和体育教育的教学条件,全面增强学生的基本素质、意志品质和审美能力。
3.优化专业结构
深入贯彻执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优化专业布局,围绕国内国际双循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坚持面向行业、企业和市场需求设置专业,积极调整专业结构。“十四五”末,常年招生专业数稳定在25个左右。逐步形成需求针对性强、结构较为合理、专业特色和优势比较明显的专业(群)结构。为实现上述目标,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调整和改造传统专业,积极研究和增设新专业。对现有专业进行调整,对于部分省内专业点较多、招生困难、就业不理想、专业群内部关联度不强的专业实行暂停招生;对于目前专业能力指向不明确,培养思路不够清晰的专业进行改造,使之达到培养目标明确、培养模式符合职业教育的要求、毕业生就业有明显提高的要求。根据市场需要,积极稳妥地论证、增设新专业,每年拟新增设1至2个专业或专业方向,扎实有效的走“医工结合”的发展道路,如在数字媒体应用技术(VR)与临床护理技术、康复治疗技术的融合,并以此为基础优化整合专业结构,探索跨专业的新型专业管理模式,五年内建设1-2个省级重点专业,力争开设2门职教本科专业。
4.加强课程建设
认真贯彻“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的理念,积极改革教学内容,正确处理课程开发中“能力”与理论知识的关系,按照“能力导向”的配置方式,重构课程理论体系。加大省级特色专业护理专业课程修订,加强理论、实训与护资考试大纲融合度;铁道、工程专业课程加大以“工作进程和岗位职业能力”为导向的“1+X证书”课程体系建设(由校企合作或行业企业专家参与编写);在医护系和工程系中试行“医工结合”部分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大力开发校企合作的校本特色教材和由行业企业专家参与编写的、具有针对性的、操作性强的实验实训指导书;编写活页式教材或手册式教材;积极开发主干核心课程优质教学资源,认定1-2门省级在线精品课程,形成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学资源体系。
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完成所有专业“工学结合”、“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方案,为所有专业基本实现“任务驱动”、“项目引领”、“情景导向”、“工作过程系统化”等教学方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基础。
5.深化“三教”改革
进一步加大铁道工程类专业“2+1”(即2年进行基本理论教学和能力训练,1年进行顶岗实训)的教学组织形式力度。改革现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和切入点,注重学生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学习环境与实际工作环境的一致性,探索理实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和综合运用订单培养、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各种有利于增强学生实际能力的有效模式;根据企业生产的要求和专业教学的特点,将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试行多学期、分段式教学组织形式,以适应企业内部运行和学生能力训练的需要;加大该教学模式下的过程性评价比例;利用网络技术创新“线上+线下”教学模式与评价,运用“慕课”方式,引进优质教学资源,加大“双元化育人模式”;吸纳行业、企业参与专业人才培养与评价,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创业成效和企业满意度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根据退役军人、下岗待业职工学生特点,探索试行长学制(4-6年)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和细化药学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和细则,制定完善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和幼儿照护“1+X”证书制度试点的实施方案,发现总结典型案例,总结推广试点效果,争取通过省级教改试点专业,在此基础上五年内再增加3个现代学徒制试点,新增2个“1+X”证书制度专业试点。
6.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通过“十四五”的建设,使教师队伍总数稳定在300人左右,其中校内专业教师、“双师型”教师占比达80%以上,研究生学历教师占比达到近45%,高级职称教师达到近55%,筹建1-2个省级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在工作室引领和指导下,建成一支教师专业结构合理,热爱职业教育事业、乐于奉献、思想稳定,满足学院人才培养的要求,适应学院未来发展的专兼职教师队伍。贯彻教育部《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制定《学院“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提高“十四五”规划》,做好教师培训提高工作,与企业密切合作,建设2人个“双师型”教育培训基地。要按照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和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总则》的要求,制定学院师德师风建设实施意见,建立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7.深化产教融合
进一步完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学院、行业、企业、社会广泛参与的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机制,建设2-3个重点专业与优质企业深度合作,逐步完善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长效合作机制,创建校企双赢的命运共同体,协助企业建成产教融合型企业。到2025年,使全部专业都初步建立起有效支撑人才培养、各具特色、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造条件,建设校企合办的职业教育集团。“十四五”期间,校企合作单位达到100家以上。
8.推进考试招生改革
坚持职业教育类型特色,通过多种渠道与省内外中职学校(技工学校)沟通合作,鼓励中职学校、技工学校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同时鼓励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和高素质农民报考高职院校,通过努力,与10所中职学校、技工学校加强协同合作,开展中职(技校)专科贯通教育,与3所省内本科院校沟通合作,在3个专业开展专科本科贯通教育。完善学院分类考试内容与形式,推进“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入学方式,吸引不同招生对象进入学院深造。与此同时,学院要与省内产教融合型企业开展联合招生,促进学生及时就业。
9.建成智慧校园
根据《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构建完善的多校区计算机网络系统、通信系统、校园电视系统、广播系统、多媒体教室管理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校园监控安防系统、电子图书查询系统,全面实现无纸化办公,初步实现教育教学、管理、后勤服务信息化,形成数字化校园的雏形。充分利用各种社会、公共设施,加快数字校园建设,提高教学、管理、服务、技术应用和文化建设的信息化水平,建成专业教学资源库;搭建校企之间信息化交流平台,实现校企之间信息互通,初步建成“智慧校园”。
加强图书资料建设,馆藏纸质图书总量达60万册以上;图书资料结构基本合理,与开办专业相关的图书资料占到60%左右;电子图书达到50万册。
10.巩固质量保障
继续深化教学质量诊断和改进工作,健全完善诊断改进工作的制度体系,建立专业教学诊断改进方案,强化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制定完善教师绩效评价标准,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继续加强和改进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的收集统计和综合分析工作,及时发现教学和教学管理过程中的短板和弱项,开展整改工作。进一步加强教学督导工作,制定督导工作细则。坚持和完善教学工作例会制度、听课制度和巡课制度,提高教学质量督导工作的效果。
11.拓展社会服务
“十四五”期间,学院要继续发挥办学资源优势,主动承担学历教育与培训提升的法定职责,坚持育训结合、长短期结合、校内校外结合,完善内部培训机构,在护理、养老服务、健康服务、现代服务、汽车维修等领域,建立退役军人培训中心和全民技能培训中心,面向在校学生、退役军人、待业人员,下岗职工开展多方位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培训对象的技能水平,培训人数达到万人次以上,促进培训对象的就业,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学院要继续加强与双一流高校沟通合作,开辟建设全民终身学习、学历提升的共建共享渠道。
12.提高就业水平
“十四五”期间,学院要进一步加强与医院、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社区医疗服务、养生服务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毕业生“双证”持有率,积极拓宽就业渠道,通过订单培养、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及参加现场招聘、网上招聘会等形式,推动毕业生就业工作上一个新台阶,实现毕业生毕业后半年就业率稳定在80%-85%左右。
13.推进三风建设
要进一步深化“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入学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先进典型宣传等有效途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习观、成才观。进一步规范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秩序,加强学习的过程管理,严格课堂纪律、考试纪律、生活纪律。开展优良学风班级创建活动,表彰和宣传先进典型。加强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的建设,充分发挥学生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职能。完善学生工作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养成勤学、善思的习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4.提升校园文化
“十四五”期间,学院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拓展学生素质,繁荣校园文化”为主旨,以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和管理为主线,以凝聚社团文化为抓手,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重点,全面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强化管理,注重内涵,争取获得省级平安校园或文明单位。
进一步加强宣传阵地建设,充分利用多种宣传阵地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展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校园动态和好人好事,以新思想为引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抓手,大力推进革命文化、传统文化进公寓、进课堂,入脑、入心,全面促进学生思想上进,健康成长。
15.加强对外合作
“十四五”期间,学院要加大与兄弟院校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和引进兄弟院校先进的成熟的专业课程、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和数字化教学资源,提高学院的办学水平。
学院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办学条件和资源,开展与国外职业院校和职教机构的沟通交流,逐步建立与国外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关系,在国际合作方面迈出新的步伐。
六、保障措施
“十四五”将是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发展期和机遇期,要完成“十四五”提出的各项任务,实现既定目标,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锐意进取,大胆探索,并从以下方面给予重点保障:
1.党建引领
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论述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学院各方面工作,充分发挥学院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保证学院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学院党建工作与学院事业发展同部署、同落实、同考评。推动学院“三全育人”体制建设,推进课程思政工作,保证“立德树人”目标的落地落实。进一步发挥民办高校党委政治核心作用,进一步完善理事会、党委会、党政联席会关于学校“三重一大”的议事决策机制,不断提高“三支队伍”待遇和业务素养,加强基层支部建设和党员教育管理,教师党支部“双带头人”完全达标。
2.思想保障
面对“十四五”繁重的任务和巨大的工作压力,我们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通过解放思想寻思路,更新观念找办法,在政治上找差距,在工作上找短板,在措施上找强项,在落实上找问题,在安全上找盲点,不懈探索求发展。“十四五”期间,学院要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广大干部、教师和职工进一步树立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的思想与理念,并将这些思想、理念贯穿于学院的各项改革、建设和内部管理之中;进一步增强发展信心,理清工作思路、改善思维方式,为完成“十四五”的各项任务,实现发展目标提供良好的思想基础和保障。
3.组织保障
发挥学院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和完善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完善党政联系会议制度和校务会议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努力把学院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团结干事、开拓进取的领导集体;切实加强领导班子能力建设,提高领导班子驾驭全局和处置急、难、险、重问题的能力;要十分重视各级干部选拔(选聘)、任用、培养和管理,把态度端正不端正、作为不作为、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对干部评价和考核的重要依据,激励各级干部团结干事、干实事。
根据需要,稳步推进以强化机构职能为主要目的的内部机构调整与改革,使机构设置更加适应内部高效运转的需要,更加适应改革的需要,更加适应发展的需要。
4.制度保障
首先,要建立和完善科学决策、民主参与的学院决策机制,制定科学的议事规则,强化决策程序,促进科学决策、规范决策、有效决策;其次,要通过完善以责权利为基础的各项制度建设,进一步调动各职能部门和教学系(部)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第三,深化以收入分配为核心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打破平均分配方式,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多劳多得、优质优酬、奖勤罚懒的分配激励制度;第四,要继续完善学院内部教师专业职务评聘制度及其配套制度;第五,根据教学和教学改革工作的需要,及时调整和充实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同时要积极建立教学改革的保障性制度,确保各项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第六,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学生管理相关规章制度和“第二课堂”建设,促进学生工作的系统化、规范化,强化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管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第七,要进一步加强促进学生就业的规章制度建设,完善就业心理咨询、就业指导以就业工作管理等各项制度;第九,逐步建立全员、全覆盖的内部目标责任和专项工作考核制度,加强工作过程和业绩考核,用考核促工作,用考核促效率。具体地讲,一是要加快建立对各职能部门管理工作和管理人员考核制度,二是要加快建立对相关职能部门、教学系(部)学生工作和毕业生就业工作及相关人员的考核制度,三是要加快建立对全体教师教学工作考核制度。在考核的基础上,将考核结果作为部门和个人奖惩的依据,逐步建立和完善符合学院自身特点的工作考核体系及运行机制。
5.经费保障
“十四五”学院面临内涵建设和外延发展的双重建设,任务十分繁重,资金压力异常巨大。学院要从资金方面保证各方面建设对资金的需求,通过投入建设,提升学院软实力和硬实力,改善办学条件,扩充校园空间。
面对如此巨大的资金压力,通过贷款、自筹,争取企业和政府专项投入以及符合市场经济规则的其它手段来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确保各项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
6.政策支撑
要实现学院“十四五”规划发展目标,除需要理事会、学院领导和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外,更需要紧跟形势、发挥优势,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为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和外部环境。一是要在认真研究国家和省发展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的有关思路、政策和措施,将现有政策用够用足;二是在充分分析民办高等院校办学优势的基础上,积极思考、主动作为,用业绩和情感来争取省级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帮助,创造有利于自身发展需要的外部环境和政策支持。
“十四五”期间,我院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机。我们要抢抓机遇,扎实工作,锲而不舍,促进我院的育人工作更好地适应国家和山西省的现代化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努力开创学院发展的新局面,共同谱写学院发展的新篇章!
山西同文职业技术学院
2021年3月8日